中東地區的大國博弈、地緣戰略競爭與戰略格局
摘要:冷戰后美國在中東地區居于支配性主導地位,其中東政策深刻影響中東地緣戰略競爭和戰略格局。俄羅斯借助地區伙伴,以中東變局為契機、以敘利亞為主要抓手,成功恢復和擴大了地區影響力,但其優(yōu)勢局限于中東部分國家和局部地區。歐洲缺乏獨立自主的中東政策,總體上追隨美國的中東政策,其影響力有限。中東地區當前存在四組主要的地緣戰略競爭,并缺乏有效的地區合作機制,地緣戰略競爭無(wú)法得到有效協(xié)調和管控,從而出現日趨激烈的態(tài)勢。圍繞大國博弈和地緣戰略競爭,在中東地區出現了以伊朗為核心的什葉派陣營(yíng),以土耳其、卡塔爾為核心的親穆兄會(huì )陣營(yíng),以及以沙特、阿聯(lián)酋和以色列為核心的反伊朗、反穆兄會(huì )陣營(yíng)。特朗普支持反伊朗、反穆兄會(huì )陣營(yíng);俄羅斯依托什葉派陣營(yíng),拉攏親穆兄會(huì )陣營(yíng);歐洲采取不選邊站和相對超脫的立場(chǎng)。大國博弈和地緣戰略競爭,導致在敘利亞、伊拉克、也門(mén)、黎巴嫩、利比亞等國出現尖銳對抗甚至爆發(fā)內戰或武裝沖突,使這些國家成為地緣戰略競爭的焦點(diǎn)。在焦點(diǎn)國家,以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拉克人民動(dòng)員武裝為代表的次國家武裝行為體的作用凸顯,在地緣戰略競爭中正在發(fā)揮關(guān)鍵作用,成為改變中東戰略格局的重要因素。
注: 保護知識產(chǎn)權,如需閱讀全文請聯(lián)系外交評論雜志社